自媒体公众号们都要蹭北京LOGO设计公司热点,都要追求10万+,商业是追逐利益的,这无可厚非。

      16年前,一位不是新闻工作者的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一个香港记者,「你们啊,不要听风就是雨,将来报道上有偏差,你们要负责任」。
 
      这句话,虽然多年后被拿来调侃,却道出了记者的核心功能:客观地报道事实,如果报道出了偏差,确实是需要负责任的。所涉及的行业遍布机械、娱乐、医疗,IT、家居、服装、餐饮行业等。我们很专业,因为我们很专注,好的企业形象设计,能让您的企业提升品牌形象,跻身高端行列。
 
      从博客开始,人人都有了发声的渠道,那个时候就有人喊话「媒体已死」,专业的媒体至今还没死,但经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两代自媒体产品,人们的眼球已经很少放在专业媒体上了。包括:LOGO设计、包装设计、画册设计等,就可以判断一个品牌的成熟性、规模性与专业性。我们再看看身边的品牌、看看同行与竞争对手,分析一下,是不是他们的设计确实与品牌的成功性有一定的联系?。
 
      致贱人致lowB深度好文看完哭了几亿人看完沉默了震惊!中国人在美国居然遭到如此欺凌连马云都佩服你的企业不成功是因为没做好这件事,99%的人都不知道XXX,你给我站住真相让人心疼……这种为了吸引眼球的文章每天充斥着朋友圈、今日头条、各大非专业新闻网站。最简单的方案往往是最有效的,因为,一个简单的logo、标志、商标熊掌能够符合图标设计的大部分其他要求。。一个好的公司logo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必须要好看!这是空灵一直提倡的,我们做为设计师就是创造美观,如果设计出来的东西不好看,纵有千万种含义,那又能如何?。
 
      为了10万+,每个公众号的编辑绞尽脑汁,想一个好标题,想一个包含情绪的好标题,并把情绪洒满在整一篇文章里。
 
      我们为什么会转发一篇文章?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我们看了一篇文章获取了什么知识,大多数时候,获取知识后我们做的都是收藏,而不是转发。
 
      一般来说,转发都是因为情绪被击中。便于记忆,现在的公司非常多,所以出现在人们眼中的logo就非常多,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你似乎大多都是在一厢情愿,所以,logo上最好能带上中英文名称,即使人们没记住logo的图还有机会记住logo的名称。
 
      比如,一个人看了罗尔写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是因为看完文章后感动,为了表达他们的「同情」,他们转发了;比如,一个人转发咪蒙的《致lowB》,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后她特别开心,并觉得身边全是傻逼和lowB;再比如,一个人转发某游戏公司联合创始人妻子写的老公被CEO踢掉的文章,是因为看完文章后他感受到愤怒,愤怒掩盖了判断,于是用转发,甚至加上评语的转发来表达心中的愤怒。
 
      自媒体编辑们很熟悉这种套路,所以他们在写文章时,都喜欢把情绪放大,本来一件不值得暴怒的小事,他可以在标题、内容、配图上传递愤怒,并感染你;本来自己就是文章中说的lowB,她可以用文字技巧让你觉得你是牛逼的,你身边的人都是lowB;本来是举着反华示威的横幅拍照求得政治庇护换取绿卡,凤姐团队可以把这个真相隐藏,用励志的故事告诉你,我他妈的自小贫穷,通过个人努力,现在拿到了绿卡,在美国生活得很愉快。以上几点是空灵的一些建议,至于一家公司的规模大小,有没有得奖,设计师资历,其实都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考虑。
 
      而人们往往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人们愿意相信美好的励志故事,愿意相信自己是厉害的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愿意相信世界上有太多不正义的事,每件事都让人愤愤不平。简单的设计能够更好的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一个简单的logo、标志、商标可以用在不同的媒介上,比如名片、杂志、海报等。
 
      有那么多事让人愤愤不平么?有,但绝大多数不是那些10万+文章里说的事,又或者有人说了,但在中国这个特别的国家被隐藏了。
 
      有那么多励志故事么?有,但绝大多数都在媒体的助推下被过度放大。
 
      一个熟练的公众号编辑,会像产品经理那样,给他的读者画像。
 
      完成画像后,他们会从画像去推测某个事件,他的读者可能会有什么情绪,在写文章时,就会故意放大这种情绪。
 
      很多时候,为了让情绪的表达滴水不漏,会人为地删除不利于放大情绪的线索。
 
      作为一个读者,没有人会告诉你公众号们会如此精细地去操作情绪。
 
      但这件事,你应该了解,并谨记。
 
      可能吧也是个公众号,我也算是个半个自媒体人,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个词。
 
      我有没有给读者做画像?有。
 
      我也曾经误打误撞地引导了读者的情绪,比如去年春晚写的《为什么说支付宝脑子进了屎》。
 
      正是有我们这种个人媒体的存在,正是在这种人人都可以发出声音的时代,专业记者的存在显得更有必要。
 
      当我们愤怒地转发那位联合创始人妻子的文章时,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位妻子一方的陈述,完整的事件真的像她表述的那样么?如果我们不加判断地去阅读,很容易走进作者引导的情绪里。
 
      我不是说这位妻子说的不是客观事实,也不是说我认定她「故意」引导情绪,而是当我没了解一件事的全貌时,我一般不会做直接的判断,因为我太熟悉自媒体的片面性。
 
      自媒体,尤其是个人公众号,往往只能描述事件的一侧,而不是全貌,如果为了提高转发、为了加强情绪,往往即使他知道事件的全貌,也会倾向于只描述对自己有利的一侧。
 
      是,自媒体公众号们都要蹭北京LOGO设计公司热点,都要追求10万+,商业是追逐利益的,这无可厚非。
 
      引导情绪,只不过是他们熟练的操作手段而已。
 
      这种手段并不是微信公众号们的原创,早在10多年前,QQ群里流行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早就给现在的自媒体人做了很好的案例教育:这种引导情绪的方式,在中国,是行得通且非常行得通。
 
      不管我们多不喜欢看到那些满带着情绪的刷屏文章,他们依然会存在且数量会越来越多,不然,编辑们的KPI怎样完成?我不是想去评判这件事的好坏,我只希望:1。
 
      专业记者能重新崛起。
 
      这个世界需要负责任的媒体,需要对事实做客观陈述的媒体,他们与自媒体是互补的存在,自媒体理应不客观,因为他们背后都是情绪化的人,人们也需要一些情绪化的声音,但专业媒体背后的是机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可值得信赖的新闻机构。
 
      当我们对一件事存疑时,可以在这些机构里找到客观的事实陈述。
 
      2。
 
      当我们阅读一篇刷屏的文章时,或许可以适当抑制情绪,将文章中的客观事实一点点列出,并在Google寻找更多相关事实,自己动脑去推导,看看是否能推导出和作者一样的观点,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
 
      3。
 
      专业媒体其实也不一定客观,比如川普上台后,Fox和CNN,前者从来没有报道过川普的负面新闻,后者则没怎么过对川普有过好的评价。
 
      又比如知名《环球时报》,你懂的。
 
      即使是专业媒体,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偏向,一个聪明读者,他的做法依然是从这些媒体报道的内容里摘取客观事实,自己去判断。
 
      另一方面,自媒体不需要对报道的真实性做保证,不像那位长者说的那样,即使将来出了什么偏差,他们不需要负责任。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自媒体的文章时,更应该保持独立判断。
 
      如果有一天,大多数人看自媒体的文章,像看《人民日报》那样警惕的话,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

上一个案例

但这种优势导致,人们越来越担心北京LOGO设计公司客户无法独立评估Google的广告效果。

企业LOGO设计DM打印好后,我让老妈第二天去理疗店门口发。

下一个案例

最近更新

什么是logo设计
如何设计公司标志?
公司LOGO设计怎样做?
logo相关
logo理念
一切以基础差为借口不重视新媒体的思想都要统统摒弃
在中国,我们对于业务量的报告以实际媒介流水额为准
如若刻意追求高雅,将变得不食人间烟火
做设计找总监